English

敬光辉业绩仰崇高风范

——深切悼念著名心内科专家陶寿淇教授
2000-05-08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 高润霖 我有话说

3月20日,敬爱的恩师陶寿淇教授不幸与世长辞了。作为我国现代心血管病学的奠基人之一,陶教授的逝世,使海内外曾与他共同学习、工作、生活过的人们,沉浸在悲痛之中。

我作为陶教授的学生,哀悼之余,恩师的音容笑貌常浮现眼前。在追忆之中,恩师从医60年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令我肃然起敬。

陶教授从医60年的一生是开拓进取、救死扶伤的一生。

陶教授常用“业精于勤荒于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勉励自己和教诲学生。在临床与科研工作中,他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奠定和发展我国心血管病和预防心脏病学作出了巨大贡献。1950年4月,他响应党中央“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奔赴血吸虫病肆虐的嘉兴疫区,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他克服困难,建立病房,亲自为病人打针、送药;亲自为病人抽血、留尿样;还建立了化验室,用一台简陋的心电图机,严密观察治疗血吸虫病的有效药物——锑剂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发现了锑剂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发生猝死的直接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扩大了锑剂治疗血吸虫病的适用范围,为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作出了重大贡献。1954年,他报道了应用奎尼丁后诱发多形性反复短阵室速、室颤而导致昏厥的病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亦可导致心律失常的论点。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上,他报告了血钾过低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纠正低钾可预防和治疗该种心律失常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同道对预防和治疗低血钾的重视。1964年,陶教授带领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内科教研组的医务人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研究,大大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1966年他与同事合作,在我国率先成功地将同步直流电转复疗法应用于临床。自50年代以来他还孜孜不倦地传授心电图知识,成为推广和提高我国心电图技术的先驱。

1981年,陶教授受卫生部委托,承担起中美医药卫生科技协作心血管领域联络人的任务。他带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和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同事,与美国国立心肺血管研究所合作,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建立起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为中心,北至哈尔滨,南至广州,东到浙江舟山,西到陕西汉中的全国16个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基地,用国际标准化质控的检验方法取得了大量有宝贵价值的研究资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事业的发展。80年代以来,他多次在国际性的预防心脏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他的有关我国冠心病发病趋势、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发病因素等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心血管病预防指明了方向,还为国际心血管流行病学及预防医学提供了重要资料。陶教授的贡献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1991年他被国务院授予从事医疗工作特殊贡献奖。然而,面对荣誉,陶教授总会谦逊地说:“我的一生平凡而忙碌,如果说我有点成绩,我的体会是自己坚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愿为解除病人痛苦、增进人民健康而努力。”

的确,陶教授从医的一生就是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一生。

从年轻时日夜坚守在病房和急诊室,到年逾古稀仍坚持每周查房,指导解决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疑难重症,陶教授以院为家、视病人如亲人的事迹广为流传。最令人感动的是,他身为父亲,却因救治患者,连连错过了3个子女的婚礼,给子女留下了遗憾,但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从医60年,陶教授还肩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了作好首长保健工作,他虽年逾古稀,仍日夜守候在首长身边,先后17个春节因工作需要放弃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光。1995年他被授予保健工作特殊贡献奖,1997年受到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亲切会见。

陶教授自1948年从教以来,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对学生的严格是出名的。他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严谨的学风,年轻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观察稍有疏忽,就会被陶教授问个张口结舌。他要求学生对任何工作都要一丝不苟,对学生论文中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不会放过。他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内科教科书《实用内科学》和与董承琅教授共同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心脏病学专著《实用心脏病学》,多年来一直是为内科医生指点迷津的重要参考。他提倡“教学相长”,一方面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更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疑难重症,从整体考虑,辨证施治。然而,陶教授最重视的还是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式的教诲。他常教导学生:作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除了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外,更要注意医德的培养,处处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表彰陶教授在教育事业中的辛勤工作,1990年国家教委授予他从事高校工作40年成绩显著奖。近年来,他致力于提高我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预防医学在国际的地位,虽已是满头银发,仍孜孜不倦地为搭设中国医学通往世界医学的桥梁而奔忙,并为此多次受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的表扬。

今年春节,我照例去给恩师拜年,老人虽显面色苍白,但仍精神抖擞,谈了不少今年要做的事情。但10天后老人突然病重住院,虽经全力抢救,病情仍急剧恶化。在重病期间,陶教授强忍病痛,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直到生命垂危之际,让他放心不下的仍是工作。当他因气管插管不能讲话时,就要求用纸笔代言,向我们询问如何安排他预先准备在4月份召开的学术会上的报告摘要,向我们交代准备即将来临的中美协作双方的电话例会……现代医学技术未能留住这位为医学发展追求奋斗了一生的医学家,恩师就这样带着他未竟的事业永远离开了我们。

作为他的学生,我们可以告慰恩师英灵的是:我们一定要继承恩师光辉的业绩,学习他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一代名医的崇高风范;学习他救死扶伤、视患者如亲人的高尚品德;学习他医言亲切、慎言守密的工作作风;学习他热爱医学、治学严谨的科学作风;学习他对事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学习他呕心沥血培养接班人的伯乐精神;学习他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习他坚持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珍惜医务工作者的荣誉,将恩师未竟的事业进行下去。

这是我们对陶教授郑重的誓言,也是我们对陶教授最好的纪念,恩师陶寿淇教授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